
如果從中國朝鮮族的發源歷史來看,基本上都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由朝鮮半島遷入。
當時正處于滿清王朝統治時期,追隨也會出現這種跨地域、民族遷徙的歷史現象。主要與當時的朝鮮半島統治過于黑暗,以及連年自然災害導致饑寒交迫有關系。
在這種歷史大背景的促進之下,很多原來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圖們江來到中國境內。并聚居于兩河流域周邊城鎮,一直到現在依然僧生活在這個區域之內,并且遵循著古老而又傳統的朝鮮族風俗。

朝鮮族日常飲食風俗及其淵源
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朝鮮族基本上都是朝鮮半島移民。由于其民族特殊性所以,也形成了獨具朝鮮族特色的文化體系。由于朝鮮族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積淀,對朝鮮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
筆者認為朝鮮族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僅打造出了獨具民族魅力的文化體系,同時也創造出了蘊含本民族文化的飲食精髓。

由于朝鮮族與漢族接觸十分緊密,所以所以其飲食文化也受到了漢族飲食的影響。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朝鮮族飲食文化既融合了,定居于東北地區的漢族飲食特色,同時也兼具了獨具滿族特色的飲食風采。在多種民族文化雜糅、融合之后,朝鮮族飲食文化依然能夠保持獨立性,這就說明朝鮮族的民族屬性意味極為濃烈。
相信一提起朝鮮族美食很多人都會想到,泡菜、拌菜、打糕、冷面、辣湯、大醬湯、狗肉等。這些具有濃郁朝鮮族特色的美食,雖然都是朝鮮族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菜肴。但是這些食物其實對朝鮮族發展,以及朝鮮族飲食文化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朝鮮族別具一格的民族風俗
朝鮮族不僅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同時也保留了極具朝鮮族傳統意味的服飾文化。從這一點來看相比較于其他少數民族來說,朝鮮族在歷史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先進性。而且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穿上朝鮮族服裝之后,都具有非常高的辨識度和文化底蘊。
據史料記載我國朝鮮族所使用的文字和語言,早在公元1444年時就已經誕生。

最初稱為“訓民正音”俗稱“諺文”, 雖然現在很多朝鮮人都會說漢語。但是他們在與本民族同胞做日常交流時,基本上都會使用朝鮮語相互對話。
目前我國境內的朝鮮族人大約有一百多萬人,基本上都聚居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與朝鮮隔河相望的重要對外城市,不僅為十九世紀朝鮮人遷入我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地利條件。同時,也為保留朝鮮族濃郁的民族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原住民,作為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在北方種植水稻的農業技術。

所以在十九世紀中葉遷入我國境內之后,在圖們江和鴨綠江畔等氣候寒冷的地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并獲得成功。
這其實也為朝鮮族能夠在當地繁衍生息,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糧食資源。至此之后這些朝鮮半島移民就在此地安居樂業,并不斷孕育出獨具朝鮮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在眾多風俗文化之中朝鮮族美食文化,我國飲食文化歷史上也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