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人在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就是吃七樣不同的青菜。
正月初七其實是古中原的人勝節,據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一書記載: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羊,初四為豬,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方為人.意謂神先造六畜后造人類,所以在古時,人們初一不殺雞,初二不宰狗,初三不剮羊……初七不行刑,不殺犯人,即使人犯原判在初七那天行刑,也要押后一天再行刑,因為那天是人勝節,是人自己的節日。
初七那天,婦女用金箔剪成人形,插在鬢上,即“人勝參差剪”,與同伴爭妍斗艷,慶祝人勝節。另外,人勝節那天要吃齋,不能吃葷,慢慢地演變成了后來的吃七樣菜,算是一個簡單的完齋過程。
?
“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后生(年輕),奴仔吃了變紅芽(面色紅潤),姿娘仔吃了如拋(朵)花。”在潮汕地區,流傳著這么一條好聽的俗語,講的正是正月初七吃“七樣羹”的傳統習俗。
七樣羹,是潮汕地區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這天,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取個好意頭,謂之能明目,并且財運亨通。
而這種習俗來源何處呢?
相傳,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貶江南。正月初七這天,他來到榕江邊一個偏僻荒野,頓覺頭暈眼花,饑餓難忍,只好就地采摘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菜湯聊以充饑。
剛吃完,頓覺眼睛明亮,渾身有了力氣,后來該官員復職高升,憶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種,于是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務必隨便取七樣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樣羹”而食。于是,時人爭相仿效,食“七樣羹”,以其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潮汕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初七在古代叫“人日”,而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
這是因為天地初開時先有六畜后才有人類的傳說相沿成俗的緣故。初七這天,民間以一種用七種青菜做成的餅食來祭祀,紀念“人”的生日。后經演變,在潮汕地區也形成了一種例俗,初七食菜餅簡化成食“七樣羹”。
還有這樣的傳說:從前潮州有一位老漢因懷念正月初七出洋謀生的兒子,便在每年這個日子都擺上碗筷寄托深情。
適逢有一年正月初七,老漢因窮苦無錢買菜,便從菜攤賣存倒掉的殘渣中撿了這7種菜葉,回家煮了一大碗放在桌上,給久無音信的兒子也擺上筷子,這時忽然有人來報兒子番批(南洋錢)到。鄉人“就興不就衰”,每年正月初七都跟著吃“七樣羹”。這個例俗便流傳至今。
其實不管是源于哪個傳說,其對新一年的美好寄愿是一樣的,那“七樣羹”到底是哪七樣?
這七樣菜一般取蘿卜、厚合菜、蔥、大蒜、韭菜、芹菜、春菜。其中,每樣蔬菜都根據潮汕話的諧音或蔬菜本身的特點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蘿卜取“清白”;韭菜俗稱久菜,與春菜一樣取“長年回春”;蔥取“聰明”;芹菜取“勤勞”;大蒜取“有錢”;厚合取“諸事合算”。在吃前長輩總要說: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百事無忌。
而其實,人日吃七樣菜,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新春來臨,天寒漸暖,菜蔬逐漸多起來,食混合菜,能使腸胃適應季節轉變。加上春節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地吃,在春節即將結束之前,來一鍋“七樣羹”,起到清理和調節油膩腸胃的作用。
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這一古老的中原習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來、歷久彌新,正在于它的好意頭:它使人們吃出了好心情,同時又寄托了人們期盼財運興旺、順風順水、吉祥如意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