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的宗旨和目的就是盈利,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不管是對養殖戶還是對大中小型養雞場來講,雞場的經營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土雜雞生產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這就要求生產者必須具備較強的經營管理意識和能力,理順管理體制,這一點十分重要。小規模生產和大規模生產的要求不同,需要進行土雜雞生產發展的戰略決策考慮,具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配備強有力的經營人員和制定配套的制度,以保證食品安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在開始正式養殖工作之前,雞場的經營管理者一定要綜合考慮自己的硬件設備、資金、技術條件。

1.市場調查
市場調查應當包括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及經濟效益的預測等幾方面的內容。
在確定養土雜雞之前,必須運用適當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土雜雞的市場需求情況進行調和分析,包括目前市場需求量怎樣,銷售渠道如何等。同時,要對各品種雞的產肉產蛋情況、抗病能力、耗料情況等進行詳細了解,從而為生產決策和制訂生產計劃提供依據,以期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養殖品種
通常來說生長速度較快的雞種,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也比較高。如果是初搞養殖,最好選擇地方雞種,這些品種通常適應性廣、耐粗飼、抵抗力強,這些品種通常也比較適宜放養。對具備一定條件與技術的雞場完全就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選擇市場需求量大,利潤空間大的品種。在同類型中,要盡量選擇生產性能高的品種。
商品雞養殖周期短,對養殖技術要求也比較低,但利潤相對較低。飼養種雞養殖周期長、對養殖技術要求較高,但利潤較高。養殖者可根據自身的條件確定到底是飼養商品雞還是種雞。同一雞場一般不飼養不同代次的雞只,父母代雞場主要任務是飼養父母代種雞,生產商品代雞苗,相應可配套孵化設施,對雞舍的設計及繁殖配種方式、飼養管理方法均有特定的要求。而商品雞場則主要考慮怎樣發揮雞的最大生產潛力,獲得最好的生產效益。

3.養殖規模
到底飼養多大的規模,要根據自己的設施條件、資金周轉狀況、市場需求量來確定。
適當的飼養規模,對進行土雜雞生產管理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很重要。從養殖業的角度考慮,必須具有較大規模,才能產生較好的效益,因為每只雞的絕對利潤不可能是很大的,需要有數量的積累,才能產生規模效益,但不進行市場、效益分析和超過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盲目擴大規模,也是不能成功的。如果養種雞,則規模相對不宜過大,一般估計1只父母代種母雞可提供150只以上商品土雜雞,如全負荷供種,生產能力是很大的,一般達不到最高的利用效率。同時,對種雞飼養技術的要求比飼養商品雞要嚴格得多,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確定種雞飼養規模,一般種雞場有上千只的規模較為適宜。目前國內主要有3種養殖模式。
(1)副業養殖模式
如果資金有限,需謹慎控制養殖規模、人力和場地,盡量利用閑置場地,不另外占用家里的壯勞力,由婦女、老人養殖商品土雜雞1000只左右,既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也不耽誤照顧家庭生活和莊稼農活。圖1為農家雞舍。

圖1農家雞舍
(2)專業戶養殖模式
如果有一定經濟實力,積累了較好的養殖技術,場地和人員也都到位,不妨全家一起專門經營土雜雞養殖項目。土雜雞養殖量可在3000只以上,每天8小時按步驟完成1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只要技術跟上、經營得當,按目前的售價,每月收入可達3000~5000元。圖2為專業養雞場。

圖2專業養雞場
(3)規?;B殖模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畜禽養殖業不斷向集約化、規?;?、工廠化、現代化方向發展。規?;B殖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必由之路,集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先進生產工藝于一體,是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土雜雞規?;B殖也逐漸興起圖3。

圖3規?;B雞場
4.進雛計劃
對雞場經營者來說,每年都需要提前做好進雛計劃,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產設施,并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對商品雞場來說,進雛的依據:要考慮每批雞的生產周期,自己的銷售能力,能不能使土雜雞在售價相對較高的時節上市,從而決定一年進幾批雛,每次進雛的數量是多少。
對種雞場來說要更多地考慮自己的生產能力、孵化能力、外部環境是否有利于育雛與產蛋,還有雛雞種蛋的售價,多數種雞場選擇每年的2-3月和9-11月育雛。進雛計劃的確定,除遵循以上原則外,還應根據本場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情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