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duxc8"><track id="duxc8"></track></dd>

    手機版
    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
    掃一掃打開手機網站
    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

    山西聞喜縣特色美景

    聞喜縣現系山西省運城市轄縣,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處于運城、臨汾二盆地的交界處。春秋時,聞喜縣境系晉國轄域。戰國初,韓、趙、魏三國分晉,今聞喜縣被劃歸魏國。直至秦朝統一,始在此地置“左邑”縣,隸屬河東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途徑左邑桐鄉時,得知漢軍攻破南越國的喜訊,遂詔改縣名為“聞喜”。隋煬帝大業末年,一度改其名為桐鄉縣。唐高祖武德元年(



    .

    聞喜縣現系山西省運城市轄縣,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處于運城、臨汾二盆地的交界處。

    春秋時,聞喜縣境系晉國轄域。戰國初,韓、趙、魏三國分晉,今聞喜縣被劃歸魏國。直至秦朝統一,始在此地置“左邑”縣,隸屬河東郡。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途徑左邑桐鄉時,得知漢軍攻破南越國的喜訊,遂詔改縣名為“聞喜”。

    隋煬帝大業末年,一度改其名為桐鄉縣。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隨即改回聞喜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秦末任南??の镜内w佗趁秦朝滅亡、中原楚漢相爭,各方勢力均無暇南顧之際,占據桂林郡、象郡后,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的政權名。歷五王,享國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2年冬)。漢武帝時,發軍攻占南越。

    聞喜縣歷史悠久,自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跡頗多。魏晉有地圖之父裴秀,唐有中興賢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趙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境內存有唐玄宗所書御碑和韓愈撰文,以及祁雋藻書寫的“平淮西碑”。

    風景名勝

    中華宰相村

    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該家族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著稱于世。

    聞喜裴氏是中國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后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于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后,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柏村現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眾多古跡。裴氏祠堂建于唐貞觀三年,有前殿、后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

    裴氏碑廊,保存有很高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古碑數十通,其中《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并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東五公里風光秀麗的鳳凰垣。

    湯王山

    湯王山位于聞喜縣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是中條山南端的最高峰。

    湯王山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扎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后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臺上建廟用于祭祀。

    0

    湯王廟遺址

    在當地關于湯王山還有個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傳說:湯王得天下后,連著大旱7年,一個大臣占卜說,除非用人做犧牲(祭品),上天才會下雨。湯王決定犧牲自己,救民于水火。

    1

    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火熊熊。湯王眼看就要被燒死,忽然天降大雨,烈火被澆熄了,百姓歡呼雀躍。從此人們為了紀念湯王,便將聞喜境內的最高山命名為“湯王山”。

    2

    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于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跡景區,全國僅此一家,這里崇山峻嶺,青松郁蔥,層巒疊峰,奇石林立,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

    聞喜文廟

    3

    聞喜文廟,又名學宮,亦稱宣圣廟,是為奉祀我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而專設的廟宇。位于聞喜縣城內東北角。始建年代不可考,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積38畝,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廟。

    4

    其建筑座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有傳道齋、授業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后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有極星門、朝門、大成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學宮、廊房等二百余間。

    5

    門前五龍影壁,用五彩琉璃燒制而成,形態生動,光澤純樸。大成殿瑰麗莊重,結構規整,琉璃脊飾光澤奪目。廟內石刻甚多,有宋司馬光撰書宣圣廟碑、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1121342682@qq.com
    本文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僅供網友學習交流。
    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www.weevii.com/article/10.html




  • <dd id="duxc8"><track id="duxc8"></track></dd>